• 韓都衣舍:一個線上品牌的衍變

    2023-04-25 18:35:03

    韓都衣舍:一個線上品牌的衍變

    時間:2015-04-24????出處:韓都衣舍????作者:韓都衣舍

    談及知名的快時尚服裝品牌,很多人腦海中會蹦出ZARA、H&M等一連串耳熟能詳的名字。然而在線上王國,獨領風騷的非韓都衣舍莫屬。2014年,韓都衣舍一舉奪得天貓女裝“雙十一”、“雙十二”以及全年女裝交易額的“三冠王”。它是怎么做到的?


    談及知名的快時尚服裝品牌,很多人腦海中會蹦出ZARA、H&M等一連串耳熟能詳的名字。然而在線上王國,獨領風騷的非韓都衣舍莫屬。2014年,韓都衣舍一舉奪得天貓女裝“雙十一”、“雙十二”以及全年女裝交易額的“三冠王”。它是怎么做到的?

    扎根于線上的服裝品牌韓都衣舍由趙迎光在2008年創立,成長速度驚人:初創時年銷售額300萬元,團隊40人;2014年,兩個數字已分別增至15億元,2600人。韓都衣舍高速成長背后的核心支撐力量是公司花數年時間摸索出的“以小組制為核心的單品全程運營體系”。

    多品牌:突破天花板的必選項

    一個線上服裝品牌要做到百億元,究竟需要多少子品牌?四五個還是四五十個?趙迎光的判斷是后者。

    “打造時尚品牌孵化平臺”的提法由趙迎光在2014年正式對外宣布,但深層的基本戰略——韓都衣舍要走多品牌經營的道路,早已深植于他的心中。

    趙迎光在山東大學韓語系畢業后被公司派到韓國工作,1998年起多次與韓國知名服裝企業衣戀集團打交道。“當時衣戀集團內部,包括尚未成形的創業品牌在內,已有大大小小的品牌將近100個,而且運營得不錯。”

    多次交流后趙迎光得出結論:一個服裝企業要做到較大規模并保持持續增長,多品牌是必經之路,畢竟一個品牌不可能占據所有的人群定位。2007年趙迎光回國創業,一口氣注冊了20多個商標,為日后的多品牌發展早早做起儲備。

    多品牌戰略之下,亦有不同的打法。回國后,趙迎光經歷了國內服裝電商的兩次大討論。一是互聯網上能不能出品牌?這一爭論伴隨2008年淘寶商城成立并大力扶植“淘品牌”而漸漸平息。二是一個互聯網服裝品牌的天花板有多高?業內的共識是:由于存在極多個性化定位,單一線上品牌要做到百億元幾乎不可能,其天花板遠遠低于線下,因而品牌的數量會大幅增加。

    但關于多品牌的具體實現道路,則有不同看法:一是每做一個子品牌都五臟俱全、相對獨立,除資金外關聯度極低;二是各子品牌共用底層的基礎服務,獨立性有限,只在產品端和營銷端相互區隔,規模相對較小,以韓都衣舍為代表。

    兩種思路的背后是對一個問題的不同回答:一個線上服裝品牌要做到百億元,究竟需要多少子品牌?四五個還是四五十個?趙迎光的判斷是后者。“2014年,整個互聯網市場正在由增量市場逐漸轉變成存量市場,尤其是在成熟度較高的服裝行業,幾個大品牌的增速已明顯放緩,這意味著天花板已觸手可及。從女裝看大概是10億元。”

    戰略既定,仍需從內功練起。最初幾年,趙迎光極少提及多品牌之事,只帶領團隊埋頭耕耘主品牌韓都衣舍。2011年,韓都衣舍的銷售額在盈利的前提下做到近3億元,以小組制為核心的單品全程運營體系也日益完善。

    小組制:企業發動機

    能動性極強的小組就像一個個強力運轉的發動機,支撐著韓都衣舍的高速成長,同時也為其平臺化發展做好了準備。

    從時尚品牌企業到平臺型企業,轉型看似不小,但韓都衣舍進行得并不十分費力,這必須歸功于其在前幾年練就的內功:以小組制為核心的單品全程運營體系的建立。

    簡單說,該體系是將服裝企業傳統的設計部門、視覺部門、采購部門、銷售部門等統統打散拆分,其中產品設計、導購頁面制作與貨品管理三個非標準環節交由產品小組負責,每個小組一般由設計師、頁面制作專員和貨品管理專員3個人組成;供應鏈、IT、倉儲、客服等可以標準化的服務則統一由公司提供。

    該體系的本質是將運營組織最小化,在此基礎上實現“責、權、利”的相對統一:在“責”上,根據所獲資源,每個小組都有明確的銷售額、毛利以及庫存周轉率的要求;在“權”上,開發哪些款式、每款幾個碼、如何定價、庫存深度多少、是否參加打折等都由小組說了算,幾乎擁有一個網店老板的所有權力;在“利”上,用銷售額減去相關費用,再乘以毛利率、提成系數與庫存周轉系數,就是小組獎金。

    如此,每款產品都有3位“媽媽”悉心照顧,對市場反饋極其敏感,產品動銷比高,庫存周轉快。更重要的是,該體系支持針對每一款商品實現精細化運營,最終實現單品結算,使做1款產品與做1000款產品別無二致。這樣,能動性極強的小組就像一個個強力運轉的發動機,支撐著韓都衣舍的高速成長,同時也為其平臺化發展做好了準備,因為“一旦在最小的業務單元上實現了責權利的統一,企業就變成了公共服務平臺”。

    1提高試錯“投入產出比”

    小組制得以建立的關鍵是互聯網提供了低成本、快速試錯的可能性。對于線下品牌來說,將一個決策傳導到成百上千家門店不僅速度慢,萬一有誤成本也更高;但在線上可以根據數據反饋迅速更改決策,且無地域限制,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建立小組制后,更是可以將試錯的機會和成本進行分散。原本只有老板才敢承擔的1個億的試錯成本,分散到200個小組長身上每人只有50萬元,不僅更加“賠得起”,還能換回一線員工的成長。

    2培養未來經營人才

    趙迎光承認,傳統部門制在多數情況下更有效率,因其分工明確、專業度高,部門長的決策影響所有人的執行,切換到小組制會暫時經歷一個效率由高到低的階段。但拆成小組后,每個小組長都會變成部門長,其決策直接影響業績,從而必須考慮經營決策乃至戰略問題,結果是培養了一大批具有經營思維的“小老板”,進而為多品牌發展和平臺擴張做了重要的人才儲備。

    3創新的“永動機”

    隨著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創新需要沖破的阻力也會越來越大,往往是老板整天喊創新,底下的人卻都在“守江山”,公司的“發動機”在老板一個人身上。實行小組制相當于在企業內部設置了無數個發動機。

    韓都衣舍每天都會對所有小組的銷售額進行排名,并通過鼓勵自由組合,實現新陳代謝。數百個小組始終爭相往上走,必然會推動企業在供應鏈等各方面的能力不斷提升,成為企業創新的“永動機”。

    4倒逼公共服務優化

    產品小組的動力源自最小自主經營體的設計,公共服務部門的動力則主要來自小組的壓力。趙迎光認為,提高公共服務部門的積極性要充分考慮兩種心態:一是趨利,公司根據業績進行適當獎勵,但難以長期持續;一是避害,即來自產品小組的督促、投訴。促使小組給公共部門施加壓力是制度設計的重點。

    “一個組不超過3個人、獨立核算、允許自由組合等很多設計都源自這一考慮。你不給公共部門壓力,你的收入、你的小組排名、人員穩定性都會受到影響。”趙迎光說,“比如人資部門招的人培訓后進入小組,待了兩三個月就走了,小組長就會表示不滿,要求人資部門解釋。因為小組一共3個人,現實利益直接受到影響。但如果發生在一個一二十人的部門,部門主管也許就不會太在意。”

    200多個小組每時每刻都在給公共部門施加壓力,促使其服務日益優化,整個平臺的基礎也日益牢固。目前,韓都衣舍內部的小組已有260多個,并由最初的野蠻生長轉向正規軍,每3~5個小組編成一個大組,每3~5個大組構成一個產品部,使其在充分競爭的同時,又可以更好地顧及整體利益。

    “未來哪個企業能培養出更多能夠凝聚粉絲的人格化品牌的掌舵人,哪個企業就會擁有強大的競爭力。”

    平臺搭建完成后,下一步就是挑選合適的子品牌在上面生長。趙迎光說選擇標準很簡單:品牌要有靈魂人物存在。

    “線上品牌未來的趨勢是越來越重視人格化營銷,而靈魂人物就是有能力把一類人變成品牌粉絲的人。未來哪個企業能培養出更多能夠凝聚粉絲的人格化品牌的掌舵人,哪個企業就會擁有強大的競爭力。”

    目前韓都衣舍平臺上的子品牌有兩類來源:一是內部自然孵化,如AMH、米妮·哈魯、范奎恩、白鹿語等;二是外部收購控股,如素縷、迪葵納。前者大多是沿襲了韓都衣舍傳統做法的買手制品牌,熟悉小組制,成長相對順利。

    相比之下,后者多為設計師品牌,且是從外部加入,適應小組制、融入大平臺需要的過程更長,它們能否順利成長更加考驗小組制的適用性和平臺的包容性,為此韓都衣舍逐步摸索完善各方面機制,以使平臺更好地支撐子品牌的發展。
    1戰略轉向扶持新品牌

    在2014年明確做品牌孵化平臺之前,韓都衣舍秉持的都是“抓大放小”戰略,并未對子品牌投入太多精力。趙迎光承認,這尤其不利于外部子品牌的成長:“第一個加入的外部子品牌素縷開始發展得比較痛苦,確實跟我們的戰略有關。如果你不明確告訴公共部門扶植小品牌,它們肯定會更加重視大品牌,畢竟大品牌投入產出比高、對公司的現實貢獻也大。”

    從2014年開始,韓都衣舍將戰略從“抓大放小”調整為“抓小放大”,更加重視對新品牌的扶植。2014年上半年,韓都衣舍在總經理辦公室下面設立品牌規劃組,專門為銷售額在1000萬元以下的小品牌服務,為其提供包括前期市場調研、商標申請、知識產權保護等在內的各種支持。

    此后,公司又成立了以小品牌負責人為主要成員的“掌門大會”,每月至少召開一次,子品牌負責人輪流做值班主席,會上可提出各種訴求,。每周的經理會也開始讓小品牌先發言,限制大品牌的發言時間。

    2派駐“老人”加速磨合

    對于加入平臺的外部子品牌創始人來說,他們只需專心做設計、營銷,基礎服務由平臺提供,但由于人頭不熟等原因,最初溝通往往不夠順暢。

    針對這一問題,韓都衣舍在新品牌進入之初,都會派對企業了解深并有一定影響力的“老人”進駐,幫助新品牌迅速與平臺的各個公共資源端口對接。此外,外來設計師品牌以往采用的往往是分專業部門的傳統模式,在轉換成小組制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具體問題,有經驗的“老人”也可為其出謀劃策。

    3“戰略虧損期”

    與正常的成長過程相比,平臺上的子品牌一開始享受的公共服務無疑是高標準的,這也正是韓都衣舍搭建平臺的目的之一。

    趙迎光曾說,一個品牌在發展之初往往沒有能力整合和驅動大規模的供應鏈,只能找最小最差的工廠服務,從而導致“調性上的小而美”和“品質上的小而丑”。加入平臺就可以利用公司強大的供應鏈等各項成熟服務,做到表里如一的小而美。

    高成本的基礎服務必然影響子品牌的收益核算,韓都衣舍將之視作戰略投資,為此專門為新品牌設置了戰略虧損期。按照為子品牌制定的“三年計劃”,第一年允許虧損10%,第二年實現收支平衡,第三年開始盈利,在這個基本框架之下,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更多

    相關推薦

    相關閱讀

    文章精選

    友情鏈接
    在线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