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漳江風景區簡介
概況:荔波縣簡介荔波縣山川秀麗,氣候宜人,四季如春,資源豐富,人杰地靈,是一塊神秘的土地。荔波縣年平均溫度18.3攝氏度,無霜期283天,是一個天然大溫室。年降雨量1320.5毫米,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農業、林業、畜牧業生產條件良好。主要礦藏有煤、鉛鋅、鎂等。,是全省三大優先發展重點旅游區之一—荔波綜合旅游區的龍頭。荔波縣位于貴州省南部,隸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被譽為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地處黔南邊陲,位于地球東經107°37′至108°18′、北緯25°7′至25°9′。荔波縣東北與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從江、榕江縣接壤,東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州的環江、南丹縣毗鄰。西與獨山相連,北與三都水族自治縣交界。荔波縣總面積2431.8平方千米。荔波縣總人口16.82萬人(2003年末),其中,非農業人口1.36萬人,少數民族人口14.51萬人,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有布依族、水族、瑤族、苗族等。荔波縣人口出生率15.98‰,自然增長率11.39‰,計劃生育率91.54%。荔波歷史悠久,山川秀麗,人杰地靈。在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世居于這塊神奇土地的勤勞智慧的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和濃郁的民族風情,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荔波由于地處華南十萬大山之中,在封建時代,經濟發展較遲,教育起步較晚,較長時期屬于邊遠落后之地。直到清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始設義學。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開建義塾,地方子弟方受教化。乾隆庚子年(公元1780年)縣內破天荒地出現第一位舉人(陳克謙)。爾后中斷九十九年后到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才繼出4位舉人。從清嘉慶至宣統的115年間,荔波又涌現貢生59人,其中拔貢10人、恩貢24人、歲貢25人。此外還有不少秀才。清代著名的“西南大儒”鄭珍(公元1806—1864年),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到荔波任訓導,對荔波文化影響甚大。他和荔波的貢生、秀才們,留下了一批詩作流傳于世;覃金錫舉辦學校,培育后人;高煌留學日本后回鄉執教,培養家鄉子弟;鄧國瑾外出山東任職;,距荔波機場5公里左右,在縣城有其紀念館)外出求學,追求真理,較早接受馬列主義,成為“一大”代表;全正熹、楊家騮英勇抗敵,成為抗日英烈。荔波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縣。世居于這塊秀美土地上的布依、水、苗、瑤、漢等民族,長期和睦相處共同創造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長期以來,民族的花燈表演、山歌對唱、吹筆管、打刷把、賽龍舟、爬刀山、跳蘆笙舞、陀螺賽、打獵舞等,至今仍很好地傳承。熱烈詼諧的布依族婚禮中的唱“朗外”,盛大非凡的水族“卯坡”對歌,自由純樸的苗族婚戀,古樸神秘的瑤族鑿壁談婚和搶腰帶,令人倍感新奇,樂于探究尋趣。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國內外交流的擴大,這些民俗沒有被很好的保存,漸趨消亡!新中國成立后,荔波文化走向了新的歷程。全縣小學、中學教育、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蓬勃發展,文學創作、文化藝術、群眾體育、廣播電視取得了較大成績,群眾文化活動遍及城鄉。建國50年來,荔波初、高中畢業生一批批地走向工農業生產第一線,并向省內外大專院校輸送了大批學生。這些學生大部分學成歸來,為建設家園奉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荔波工農業發展和科技進步等許多方面,也體現了文化的發展和進步。解放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發展較快,全縣水電建設和農田水利設施大力興建,農業技術廣泛推廣應用,煤炭工業和交通、電訊、旅游業快速發展,醫療衛生條件大大改善。城鎮建設具有獨特風格,民族手工藝品設計精美,充分地展現了荔波文化豐富多彩的特色。荔波縣交通去荔波縣怎么走呢,其實荔波交通還是比較便利的。荔波縣西有獨山至荔波二級柏油路,至獨山接貴新高等級公路達貴陽,行程僅需4.5小時。東有荔波至環江縣德勝,達柳州的一級公路,行程約需6個小時。北有四級公路經三都達凱里,里程205公里。南有荔波至南丹達南寧公路,里程410公里。旅游開發20年后的今天,荔波交通已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天上、地下,汽車、火車任由人們選擇,大大地方便了游人的往返。由“鐵、公、機”構成的立體交通網絡給荔波旅游業快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荔波距貴新高速公路、黔桂鐵路僅30公里,由貴陽、柳州前來旅游的客人,可搭乘貴陽至麻尾旅游專列或柳州到駟亭的“樟江號”專列以及貴新高速公路至獨山或麻尾轉荔波。連接直通縣外的6條公路全部是油路或水泥路,游客可從貴州的獨山、麻尾、三都、凱里,廣西的南丹、環江等縣市輕松愉快地進入荔波景區。除了省內外,目前荔波還開通了廣西桂林、柳州、金城江、環江、南丹的旅游直通車。荔波的機場已于2008年8月1日正式通航運營,開通了廣州、深圳、貴陽、鄭州等航線。麻尾至荔波小七孔景區的高速公路已經開工修建,建成后,荔波的旅游交通將更加方便。荔波縣風味美食荔波風豬荔波風豬是具有黔南風味的著名高級傳統食品,歷史上曾作達封建王朝的貢品。荔波風豬制法是采用四十至六十天的奶膘豬仔,刮毛去五臟后,加灑八角、茴香、花椒、草果、桂皮、山奈、生姜等佐料及精鹽腌制風干而成,故名風豬。風豬造型美觀,色澤鮮亮,皮脆肉酥,美味可口,食而不膩,并可保存較長時間,是宴請賓朋、饋贈親友的珍貴食品。荔波風豬曾多次參加廣交會,受到外商歡迎,被譽為“廚珍”,產品這銷歐洲、印度、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水蕨菜蕨類植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陸生植物類群,具有四千多萬年的歷史。早在我國周朝初年,就有伯夷、叔齊二人剎蕨于首陽山,以蕨為食的記載。蕨萊健脾,祛痰濕,具有消暑、利尿、減肥、延緩衰老等功效。水蕨菜又名良蕨,是蕨菜中的姣姣者。據專家考證,合省僅二、三縣出產。水蕨菜生于蔭涼潮濕的河谷里,荔波水蕨菜主產于王蒙、朝陽、玉屏、撈村一帶。水蕨菜在沃土可長至一尺余長,但通常情形僅五寸左右。水蕨菜味甜、鮮嫩。普通蕨菜味苦,口感粗。且可食部分僅為蕨芽。但水蕨菜通株可食,柔嫩可口。荔波縣旅游景點荔波漳江國家級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境內,位于云貴高原向廣西丘陵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處于桂林—貴陽—昆明的三角旅游空白區內。風景名勝區喀斯特地貌十分發育,喀斯特形態多種多樣,錐峰尖削而密集,洼地深邃而陡峭,錐峰洼地層層疊疊,呈現出峰巒疊嶂的喀斯特峰叢奇特景觀。荔波漳江景區自1990年正式開發建設以來,國內外游客越來越多,知名度越來越大。近幾年,每年接待的游客已達20萬人次。許多中外游客高度贊賞景區風光資源。在國家和盛州、縣的關心和支持下,目前景區建設步伐正在加快,交通狀況已在有改善,旅游接待初具規模。景區已開辦“小七孔一日游”、樟江風景區“二日游”和“三日游”。由貴陽、柳州前來旅游的客人,可搭乘貴陽至麻尾旅游專列或柳州到駟亭的“樟江號”專列。現景區日接待能力可達3000人;游玩、住宿、購物、娛樂等十分安全、舒適、方便。景區接待能力和服務質量不斷提高,使眾多游人玩得舒心愉快。同時,荔波開通了有關航空線,更有利于國內外的游客親近美麗得多荔枝。中國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山川秀美,自然風光旖旎而神奇。1987年縣成立了旅游資源開發小組;1988年省建設廳規劃設計院為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作了總體規劃;1990年6月,省政府批準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風景名勝區;1994年1月,。?國家級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由小七孔景區、大七孔景區、水春河景區和樟江沿河風光帶組成,面積271.3平方公里。樟江沿河風光帶,全長30公里,一水貫穿水春河峽谷和大七孔、小七孔景區。河面水流平穩,水清如玉,兩岸青山綠樹,農田村落,交織成美麗的田園風光。小七孔景區秀麗奇艷,有“超級盆景”之美譽。響水河68級疊水瀑布群像一條飄動的銀鏈;拉雅瀑布飄灑著清涼的珍珠雨,沁人心脾;鴛鴦湖碧水湛藍,水上古樹濃蔭繁茂,湖中有山有樹有竹,河道交叉相連,形成水上迷宮,是一個靜謐、美麗的喀斯特地貌上的湖泊;臥龍潭潭水幽深,春來潭水綠如碧玉之景觀令人驚嘆,夏季潭水飛瀉大壩,濤聲震天,瀑布壯觀驚人;天鐘洞深邃莫測,大自然神工造化,洞景千姿百態,儼如夢幻仙境;神秘的漏斗森林中的野豬林,林水交融的水上森林,奇特的龜背山喀斯特森林,在世界上的自然風光中獨具一格。大七孔景區氣勢恢宏,雄奇險峻。妖風洞暗河陰森,傳說使人膽戰心驚,激流躍進洞口,形成層層疊水,景致邊人;天生橋(又名仙人橋)屹立于河上,橋高雄峻,氣勢非凡。人稱“東方凱旋門”;地峨宮神秘莫測,宮中有河、有瀑、有湖,幽深絕妙,實為貴州高原最大的地下“宮殿”;危巖峭壁的山神峽、橫溪高大的雙溪橋(大七孔橋)終年滾滾噴涌的清水塘,銀浪滔滔,兩岸樹木參天的笑天河,原始森林覆蓋的清澈透底的二層湖,均為世上少見的景致。水春河峽谷景區,有如一首雋永的敘事詩。兩岸絕壁夾峙,植被豐茂,怪石突兀,水面晶瑩,風光誘人。尤其是有驚無險、無比刺激的漂流,更添異彩,倍受游人青睞,展示了樟江風景名勝區的廣闊前景。該名勝風景區以喀斯特地貌上樟江水系的水景特色和浩瀚蒼莽的森林景觀為主體,景物景觀動靜和諧、剛柔相濟,蘊含著奇、幽、竣秀古、野、險、雄的自然美,又有濃郁獨特、多姿多彩的布依、水、苗、瑤民族風情和一批名勝古跡及人文景觀。此外,荔波還擁有極其珍貴的喀斯特森林資源。縣境內東南面建立了國家級荔波茂蘭喀斯特森林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1285公頃,森林覆蓋率87.54%。區內已鑒定出種子植物144科、493屬、1273種;苔蘚植物186種,大型真菌163種;脊椎動物300多種。這些珍稀植物和動物,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茂蘭喀斯特森林是目前我國乃至地球上同緯度地區罕見的中亞熱帶喀斯特森林殘存,它不僅是科學工作者研究喀斯特森林、植被、動物、土壤、水文、氣象、地貌及生態環境等自然科學的寶貴場所,而且也是廣大旅游者夢寐以求的生態旅游勝地。近年,已經開辟了生態旅游。奇特的喀斯特風光勝景吸引了一批批觀光者。荔波茂蘭自然保護區茂蘭國家級喀斯特森林自然保護區就位于荔波縣的東南部,茂蘭喀斯特森林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吸引了一些國外的探險者和旅行者,但卻很少為國人所知,穿越它至今仍然充滿挑戰。在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主辦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中,貴州荔波擊敗了眾多“資深”的名山勝地,以“榜眼”的身份獲得網絡人氣獎,摘得“中國最美的森林”桂冠。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水上森林和“漏斗”森林,合稱“荔波三絕”。它們雖然生長在不同的空間,有的在山上,有的在水中,有的在“天坑”里,但都存活在貧瘠、脆弱的喀斯特環境中,都是石頭上長出的森林。這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奇跡。根據喀斯特地貌形態與森林類型的組合,可將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景觀進一步分為漏斗森林、洼地森林、盆地森林、槽谷森林四大類。1、漏斗森林,為森林密集覆蓋的喀斯特峰叢漏斗,其樹木密集,四周群山封閉,底部有漏斗式的落水洞,狀若深邃的巨大綠色窩穴。漏斗2、底至錐峰頂一般高差150—300米,人跡罕至,萬物都保持著原始自然的特色。3、洼地森林,為森林廣泛覆蓋的喀斯特錐峰洼地,常有農田房舍分布其間。田園鑲嵌在綠色峰叢之間,喀斯特大泉及地下河水自洼地邊緩緩流出,清澈透明,構成山清水秀的田園森林風光。布依族人民古樸的木板房、吊腳樓、小橋、流水,為洼地森林增添了詩情畫意。盆地森林,為森林覆蓋較廣的喀斯特盆地(谷地),四周森林茂密的孤峰及峰叢巍然聳立。盆地開闊平坦,良田縱橫,地下河時出時沒。上下一片碧綠,形成了尉然壯觀的盆地森林景觀。4、槽谷森林為森林濃密覆蓋的喀斯特槽谷。谷中濃陰蔽日,兩旁綠色喀斯特峰叢高聳,谷底巨石累累,巨石上布滿藤蘿樹木。槽谷中多有地下河露出,谷地忽寬忽窄,兩岸錐峰時高時低,森林覆蓋疏密不定,形成神秘而靜謐的景色。“水在石上淌,樹在石上長”,這是荔波縣又一大奇觀——水上森林,其樹木“年紀”多在百歲以上,根系祼露水中,緊抱巨石,任水沖擊仍郁郁蔥蔥。小七孔的水上森林,是不可多得的好去處。那里,森林長在碧水中,碧水在林中流淌,水中蕩舟,叢林對抱成蔭,一堆堆茂密的雙扇蕨爭相涌出。更有屹立水中的參天大樹,傲然挺立,直指蒼穹,根部緊緊抱住巖石,居然不被洪水沖走。在小七孔鴛鴦湖700多米長的“水上林蔭道”放舟,水中低垂的樹枝不時碰著船頭,四周湖水綠如藍,幽靜極了。>>>荔波漳江旅游攻略>>>荔波茂蘭自然保護區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