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和浩特地圖
本地生活
更多呼和浩特印象
呼和浩特十大熱門景點
1、昭君墓: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南郊9公里處的大黑河畔。昭君墓,蒙古語稱特木爾烏爾琥,意為“鐵壘”,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漢時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歷史。昭君墓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因被覆芳草,碧綠如茵,故有“青冢”之稱。歷史上被文人譽為“青冢擁黛”,成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2、大召寺:大召寺位于呼和浩特舊城南部。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興建的喇嘛教寺院。,所以當時也稱銀佛寺。呼和浩特的召廟數不勝數。其中著名的有大召、小召、席力圖召、五塔寺召、烏素圖召、巧爾其召等。
3、五塔寺:五塔寺位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舊城東南部,原名金剛座舍利寶塔。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為五塔寺。 塔始建于清雍正年間,高約16米,由塔基、金剛座、塔頂三部分組成,為磚石結構,通高16.5米,塔頂是由五座舍利玲瓏小塔構成。
4、哈素海:哈素海是天然湖泊,有“塞外西湖”之稱。它位于呼和浩特西70公里的土默特左旗境內,水面面積32平方公里,水深2米左右,湖底雜草叢生,水質肥沃,盛產草、鰱、鯉、鯽、團頭魴、武昌魚等魚類及河蝦蟹。
5、內蒙古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館座落在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中心,成立于1957年5月1日,是全區唯一的自治區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國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館的展廳大樓造型別致,極具民族特色。
6、公主府:公主府是呼和浩特市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將其妹靜宜公主嫁給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長子葛勒旦多爾濟,因公主酷愛歸化城一帶風光,乃建府于此。
7、伊斯蘭風情街:伊斯蘭建筑特色景觀街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全長1150米。這里回族群眾聚居、伊斯蘭風格建筑集中、穆斯林商業繁榮,特別是因有著千百年濃厚的伊斯蘭文化積淀,使這里形成了濃郁的伊斯蘭氛圍。
8、綏遠將軍府: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西街原鼓樓附近路北。將軍府是綏遠省將軍駐綏遠城的衙署,后改名“將軍府”。前內蒙古區委主席布赫題匾“漠南第一府” 。
9、大皇城:大皇城(城圐圙),拼音念cheng-ku(陰平)-lue(去聲),屬蒙古語,指圍起來的草場)位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新舊城之間,系明代修建的古城遺址。廢棄后,城墻遺存較好,人們把這座廢城墻名為“城圐圙”。
10、烏蘭夫紀念館:烏蘭夫紀念館位于呼和浩特市新華西街南植物園內,是一座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巍峨建筑。烏蘭夫同志1906年12月23日出生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塔布賽村蒙古族農民家庭,1988年12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他為中國各民族的革命和建設貢獻出畢生的心血,建立了不朽的光輝業績。
?
呼和浩特概述
呼和浩特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府,中國特大城市和新二線城市,、經濟、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呼包銀城市群核心城市,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
呼和浩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舊稱為歸綏,原為綏遠省省會,蒙綏合并后,自治區首府由烏蘭浩特遷入呼和浩特。呼和浩特是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市”。呼和浩特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占多數,回、滿、達斡爾、鄂溫克等41個民族聚居的城市。
呼和浩特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中國經濟實力百強城市,被譽為“中國乳都”。
?
呼和浩特交通
呼和浩特是內蒙古地區的交通樞紐,可以通過飛機、鐵路、公路等多種交通方式到達。
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有多條往返于全國大中城市的航線,但一般機票折扣力度不大,價格略貴。
市區擁有兩個客運火車站,其中呼和浩特站停靠大部分列車,位于市中心;火車東站距離市區有一定距離。
呼和浩特的公路客運比較便捷,市區擁有兩個主要的長途客運站,西部的大中型城市均有客車直達。
?
呼和浩特美食
呼和浩特的飲食基本以北方飲食為主,飲食文化中吸收了蒙古族和回族的做法、吃法,多具民族特色,風味小吃也不少。極具代表性的是蒙餐,如格日勒阿媽蒙餐廳。內蒙古的燜面和燒麥也非常有特色。市區內餐飲場所眾多,可以吃到南北各地不同的美味佳肴。回民小吃在市內也很流行,伊斯蘭風情街路東有一條回民小吃街,里面有烤羊肉串、燒麥、羊雜碎等等,絕對讓你一飽口福,流連忘返。附中東巷也集中了不少美食。